2025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地方監察制度的演變
公共基礎知識中,歷史常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中國古代地方的監察制度。
一、知識點剖析
古代監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確立于西漢。監察制度是我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代地方監察制度是怎么演變的呢?
(1)秦朝。秦朝設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
(2)西漢。設刺吏,六條問事。
(3)東漢。將御史大夫屬下御史中丞改任御史臺長官,專掌監察,與司隸校尉、尚書令并重,并專席而坐,號曰“三獨座”。又置司隸校尉,內察京師百官。地方上原監察區長官--州部刺史的權限和地位得到進一步,使州部開始向郡以上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轉化。
(4)曹魏。建安年間,曹操還在霸府設置校事和刺奸之職,“上察宮廟,下攝眾司,官無局業,職無分限”。曹魏建國后,校事與御史臺同為中央監察機關,不相統屬。由于校事官吏受皇帝信任,權力超過御史臺。校事對維護曹魏中央集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有濫用權力的弊病,一直到嘉平中才被執政的司馬懿所撤銷。
(5)南朝。創立了典簽制度。南朝多以宗王出鎮地方,為了監督諸王,皇帝多用寒人為“典簽”以佐之。典簽本為處理文書的小官,但在宋、齊則成為代表皇帝監視、控制諸王的重要職務。時人云諸州唯聞有典簽,不聞有刺史。齊明帝殺諸王皆命典簽辦理,諸王束手無策,無人能抗。
(6)隋代。煬帝時,為加強對官員的監察,他增置謁者臺、司隸臺,與御史臺成為三臺。三臺有分工,御史“掌侍從糾察”,謁者臺“掌受詔勞問,出使慰撫,持節察授,及受冤枉而申奏之。”司隸臺以六條“掌諸巡察”。
(7)唐代。御史臺為監察機構,正副長官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下設侍御史(臺院);殿中侍御史(殿院);監察御史(監院),負責中央和地方的監察工作,并參預大獄的審訊,合稱三院。另在東都洛陽設御史臺,稱東都服臺,簡稱東臺或留臺。
(8)宋代。宋代重文輕武,擔任監察官者多為文人,因此,政府鼓勵臺諫言事,強化監察工作,形成了“不殺士大夫及言事者”和“與士大夫治天下”的傳統“家法”。
(9)元代。忽必烈統治的初期,札魯忽赤治理天下的刑政。1268年,建御史臺,御史大夫以下有御史中丞、侍卻史和治書御史。臺官的職責是糾察百官。御史臺下,有殿中司和察院。前者主要任務是糾察百官,后者是作為朝廷的耳目,行刺舉之事。御史臺在地方上也設立相應的機構,稱行御史臺。另有達魯花赤制度。蒙古語“鎮守老”的音譯,漢文亦稱“監臨官”,最初指蒙古征服某地后設立的監治長官。元朝建立后,達魯花赤一職在中下級行政、軍事機構中得到廣泛設置,位于正官之上,掌握最后裁定權力。它具有蒙古皇帝“特派員”的身份,原則上都要由蒙古人擔任。達魯花赤制度是蒙古統治者民族防范心理的體現,加劇了官員的冗濫傾向。被選任者文化素質通常都比較低,很難對政治起到積極作用。
(10)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將中央監察機構御史臺改為都察院,長官力左右都御史,負責“糾劾百官,辨明冤枉”。下轄十三道監察御史,設御史一百十人,監察朝廷和地方官僚機構。此外,洪武六年(1373年),與六部相對應,分六科各設都給事中,輔助皇帝處理奏章,參議六部大事,稽察駁正六部的違誤。六科與十三道監察御史內外配合,合稱科道兩衙門。兩衙門長官僅只七品,地位不高,但卻被賦予很大權力,用這種以小制大、以內制外的辦法鉗制臣僚,而又不使他們自身權勢過分膨脹。明初受理天下刑名的是刑部,都察院管糾察,此外又設大理寺,負責復審駁正。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合稱三法司,重大案件須由三法司會審,以避免重大失誤,并防止個別部門官員擅權獨斷。三法司之間互相牽制,也便于皇帝對司法系統的控制。洪武十年(1377年)創設的通政使司,“掌受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便于皇帝了解下情,加強對各部門的直接控制。
(11)清朝。雍正年間,清廷一改唐朝以來監察機構“臺”、“諫”并列的舊制,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和十五道監察御史合稱“科道”,負責對京內外官員的考察彈劾。與此同時,取消了六科給事中封駁皇帝詔旨的職權。清朝的監察機制,側重對臣僚忠誠的考核,對公務監察不力,尤其缺乏對皇權重大決策的制約與監督。
在秦漢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時期,監察制度發揮了應有的功能,主要起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而封建社會趨衰落的明朝,特務統治表明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監察官早已失去了“監察”的作用。上述史實說明封建制度的滅亡是不可逆轉的。
二、考點分析與例題展示
1.(單選)下列關于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的說法有誤的是( )
A.秦朝在中央設立御史大夫,掌握天下文書和監察
B.戰國時期,御史官已有明顯的監察職能
C.明代在中央設御史臺,是古代監察制度的重大發展
D.我國古代監察權來源于皇權,代表君主個人意志
【解析】C。A項正確,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輔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負責監察百官,御史府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書和監察;太尉主持軍事。
B項正確,戰國時期,職掌文獻史籍的御史官就已有明顯的監察職能。
C項錯誤,元代中央設御史臺,還在江南和陜西特設行御史臺,其組織與中央御史臺相同,作為中央御史臺的派出機關,這是元代監察制度的重大發展。全國分為22道監察區,各設肅政廉訪使(即監察御史)常駐地方,監察各道所屬地方官吏。明代中央將御史臺改為都察院,并下設13道監察御史,共110人,負責具體監察工作。
D項正確,古代監察制度是以皇權為中心的監察體制,監察權來源于皇帝的直接授權,體現了皇帝(君主)的個人意志。
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C。
經過以上的學習相信各位對于我國古代地方監察制度有了一定的理解。相信各位經過學習距離自己的目標能夠更進一步!
(責任編輯:李明)
- 2025山東煙臺市龍口市衛生健康局所屬事業單位招聘高層次人才現場資格審查有關事項公告
- 2025河南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科研助理(勞務派遣)擬聘用人員名單公示
- 2025復旦大學全球合作促進中心招聘全球合作促進中心辦公室管理人員2人公告
- 2025年春季貴州黔西南州糧食和物資儲備綜合中心赴高校引才暨第十三屆人博會引進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擬聘用人員公示
- 2025北京市大興區園林綠化局面向退役大學生士兵定向招聘面試成績公告
- 2025中共杭州市委社會工作部服務中心擬聘公示(浙江)
- 2025江西吉安市遂川縣醫療服務中心招聘1人公告
- 2025山東濱州市鄒平市衛生事業單位招聘人員網上報名入口
- 2025浙江衢州市常山縣統計局招聘編外統計員擬錄用人員公示
- 2025湖南懷化市辰溪縣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中心)見習生招募2人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