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言語理解題:識“先后”知“順承”定“主旨”
由于公考考試時間緊、任務重,所以考生在做題過程中如何又快又準地找到答案就變得至關重要。在行測考試中,片段閱讀題型占比較大的就是主旨題,那么如何快速找準主旨來選擇答案呢?這就需要我們分析文段類型,根據不同文段的特點把握不同的重點。今天中公教育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順承文段。
順承文段的題干行文可以有兩種常見的呈現方式:其一,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其二,按照事理邏輯的先后順序。對于順承文段主旨的確定需要大家全面、準確概括文段內容。下面通過一道試題帶大家感受一下第一種類型,即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闡述的文段類型:
【例】:
在語言文字的規范問題上,早期的規范觀是“匡正”,認語言使用必須遵循一定的標準,凡是與標準不符的就是錯誤的,是需要消滅的不正確的語言現象。此后,“匡正觀”逐漸發展為“追認觀”,既注意語言的變動性,不輕言“不規范”;又注意語言的穩定性,不輕易地把一些尚未定型、尚未被社會公認以及一些顯然不健康的東西采納進來。如今,“動態”規范觀越來越趨于普遍認同,這要求我們在“規范”和“規則”、“硬規范”和“軟規范”、“顯性規范”和“隱性規范”等諸多二元對立因素上有區別地、有針對性地對待語言現象。
這段文字主要介紹了:
A.對待語言文字的正確態度
B.語言文字規范觀的發展過程
C.語言規范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D.辯證看待語言現象的必要性
【答案】B
【中公解析】文段首先講了早期對語言文字規范問題的態度是“匡正”,即語言使用必須遵循一定的標準;接著又講了“匡正觀”逐漸發展為“追認觀”,即既注意語言的變動性,又注意語言的穩定性;最后指出如今是“動態觀”,即我們要辯證看待語言現象。因此文段主要介紹的是語言文字規范觀的發展過程,B項正確。A項,文段只是客觀論述規范觀的發展過程,并未涉及價值判斷,“正確態度”在文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應注意的問題”、D項“必要性”在文中均沒有具體論述,排除。故本題選B。
上述題目是通過“早期”、“此后”、“如今”三個體現時間順序的詞語表達出語言文字規范觀的發展過程。通過時間邏輯詞我們可以知道文段類型即為順承文段,進而理解概括出文段的重點內容。
所以,在今后備考中,希望大家能夠明確,當文段按照時間脈絡進行闡述的時候,我們需要全面準確的概括文段的話題與內容,也希望大家能多多練習,熟練掌握順承文段。
(責任編輯:李明)